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精選

/ 從《Babygirl》的權利鬥爭、到《破浪男女》的失敗、再到史詩級作品《Barbie》🎀

  從《Babygirl》的權利鬥爭、到《破浪男女》的失敗、再到史詩級作品《Barbie》🎀 現在在聽 Olivia Marsh - Strategy 最近幾年, 性別權力的轉移 成為許多電影熱衷討論的議題。然而,不是每部電影都能夠成功地詮釋這場權力遊戲。有些作品試圖顛覆過去的敘事框架,卻陷入另一種極端;有些則因為敘事失焦,讓議題顯得浮於表面。 這篇文章想透過《Babygirl》、《破浪男女》和《Barbie》三部作品,來討論 女性在權力結構中的重新定位 、 身體自主權的表現 ,以及 男性角色如何反映現實社會的性別動態 。同樣聚焦在女性主義議題,這三部電影的表現卻高低不一: 《Babygirl》在極端假設下展現女性如何適應新秩序,《破浪男女》則因敘事不清而顯得失敗,最後《Barbie》成功在商業與女性主義間找到平衡,成為一部史詩級作品。 圖/ 《Barbie》 電影海報 🁢 當女性成為掌權者,真的能帶來平等嗎? 權利的核心從來不是「誰掌控誰」,而是「如何運作」。這點在《Babygirl》和《Barbie》中,都以性別倒置的方式呈現,但兩者的立場與結論卻截然不同。 在《Babygirl》的世界觀裡, 女性站上權力頂端,男性則淪為從屬 。這樣的劇情設計與其說是推動平權,倒不如說是讓觀眾反思: 「如果權力結構顛倒,真的能帶來平等嗎?」 《Babygirl》試圖解構女性擁有權力後是否會複製父權社會的運作模式,但也因此讓主角陷入與男性相同的操控欲望,使「女性翻轉社會秩序」這個議題顯得帶有批判意味。 ▲權利 的核心從來不是「誰掌控誰」,而是「如何運作」。 圖/ 《Babygirl》電影劇照 而《Barbie》則在相同的權力置換下, 走向更溫和的路線 。芭比樂園的世界裡,女性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男性則被邊緣化。 但當芭比踏入現實世界後,她才發現真正的不平等並不來自於性別,而是來自於社會結構的不對等。因此,電影沒有讓女性角色成為新的壓迫者,而是透過芭比的選擇,讓她們學會如何在不剝奪他人權利的前提下,爭取自身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Barbie》的女性角色塑造更具深度。 它不是單純的權力顛倒,而是讓角色在兩種極端中找到新的平衡點。 至於《破浪男女》,雖然試圖討論 愛與慾望中的權力關係 ,但卻未能明確回答女性在這段關係中的自主性。電影中所有女性角色,通過犧牲自身身體來傳遞 ...

最新文章

/ 身為遊子,我們都一樣孤獨🪞

/ 👸 你也在鞏固女性刻板印象嗎?別擔心,我也是 👯‍♀️

/ 👩‍🎓 我們真的了解社會的需求嗎?【以人為本的角度看社會創新】

/ 近期生活觀察 👀 不同價值觀或不同緯度的朋友圈 👬

/ 好勝心害死一個新人演員 【 史艾瑪 】📺 《影后》角色解析 Part 4/4

/ 成就一流明星 aka. 演藝圈溫暖守護者🪐三流經紀人【 胖姐 】📺 《影后》角色解析 Part 3/4

/ NO PAIN NO GAIN 時時刻刻鞭策自己的天才型演員【 周凡 】📺 《影后》角色解析 Part 2/4

/ 📒 工作、學習老是分心?試試這些小技巧,讓大腦高效運轉起來!🤩

/ 擁有亮眼事業成績單,卻對感情不自信的全能製作人【 薛亞之】📺 《影后》角色解析 Part 1/4

/ 📺 Sometimes hearts hav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The Wild 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