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獻給內向安靜的孩子。
(DALL-E 生成) 現在在聽 Colbie 王思涵 —虛構 disclaimer:本文沒有任何田野調查、數據支持、理性客觀分析,只是想感(任)性(性)的用文字紀錄過去一部分的自己。 我的成長歷程 “我都不知道麗貞原來是會講話的,原來她有這麼多想法💡” “那次你在全班面前,講的那句實話嚇到我了......” 這是大家對我的印象。 “不要看我,老師不要叫我回答問題” “怎麼辦,一上台講話就很緊張,還一直流汗💦” 這是我腦子裡的OS。 做了 MBTI 測驗後,我才知道原來自己是有強烈同理心,能共感他人情緒的 INFJ。前陣子看到IG:__jerrryy__的REELS (link click here) 。REELS 標題寫著《我以前是一個很安靜的人》,原本以為又是心靈雞湯的內容,但其中一句話頓時把我拉回求學時期的自己。 「如果你身邊也有很安靜的人,記得多問他的想法是什麼?」 對啊,外人看來很安靜的我,內心是有很多想法的,只是不知道要怎麼表達。可能是需要有安全感的環境 or 對話對象,才能更加從容的表達。 大人總會這樣說: 「要多關心太安靜的孩子!多跟其他人互動,練習交流!」 回想我的成長歷程,在說出每句話之前都需要在腦海中排練三百萬次(真的沒開玩笑),才敢說出來。 很多大學期間或近期才認識我的朋友們,都不太相信我以前是這樣的。 他們總會說:“你看起來聽開朗的,也很善談呀。” 現在還有在聯繫的高中朋友們,都會告訴我:“你變了好多,不再是以前那個安靜內向的蔡麗貞了。” 那我到底是誰?到底是內向還是外向的呢? 是哪段成長歷程出了錯呢? (拍照的時候總是很尷尬) 身邊同儕和學習環境 在 YT 故事窩 或是過往寫的文章中可能說過:“我從小都在「推崇升學主義」的學習環境中長大的。” 一直是到了大學,才有意識的問自己: 「讀書考試到底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進最好的大學?找到最好的工作嗎?」 現在 24 歲的我會回答: 「最重要的是持續學習,而不是考卷上的💯。」 回到正題,為了活成社會期待的外向樣子,高中畢業後的我做了很多努力,主動約同學出來喝茶、約同學一日遊、到老師家團拜等等等等。 這裡又要有一個 disclaimer,我沒有被逼迫做這些事,心底裡有一塊是喜歡這些團聚的。只是想表達,有時候會為了融入群體,用了自己不習慣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