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獻給內向安靜的孩子。

 

(封面圖 - DALLE 生成)


現在在聽 Colbie 王思涵 —虛構


disclaimer:本文沒有任何田野調查、數據支持、理性客觀分析,只是想感(任)性(性)的用文字紀錄過去一部分的自己。

我的成長歷程

“我都不知道麗貞原來是會講話的,原來她有這麼多想法💡”
“那次你在全班面前,講的那句實話嚇到我了......”

這是大家對我的印象。

“不要看我,老師不要叫我回答問題”
“怎麼辦,一上台講話就很緊張,還一直流汗💦”

這是我腦子裡的OS。

做了 MBTI 測驗後,我才知道原來自己是有強烈同理心,能共感他人情緒的 INFJ。前陣子看到IG:__jerrryy__的REELS(link click here)。REELS 標題寫著《我以前是一個很安靜的人》,原本以為又是心靈雞湯的內容,但其中一句話頓時把我拉回求學時期的自己。

「如果你身邊也有很安靜的人,記得多問他的想法是什麼?」

對啊,外人看來很安靜的我,內心是有很多想法的,只是不知道要怎麼表達。可能是需要有安全感的環境 or 對話對象,才能更加從容的表達。

大人總會這樣說:「要多關心太安靜的孩子!多跟其他人互動,練習交流!」

回想我的成長歷程,在說出每句話之前都需要在腦海中排練三百萬次(真的沒開玩笑),才敢說出來。

很多大學期間或近期才認識我的朋友們,都不太相信我以前是這樣的。

他們總會說:“你看起來聽開朗的,也很善談呀。” 
現在還有在聯繫的高中朋友們,都會告訴我:“你變了好多,不再是以前那個安靜內向的蔡麗貞了。”

那我到底是誰?到底是內向還是外向的呢?
是哪段成長歷程出了錯呢?

(拍照的時候總是很尷尬)

身邊同儕和學習環境

YT 故事窩 或是過往寫的文章中可能說過:“我從小都在「推崇升學主義」的學習環境中長大的。” 一直是到了大學,才有意識的問自己:

「讀書考試到底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進最好的大學?找到最好的工作嗎?」

現在 24 歲的我會回答:
「最重要的是持續學習,而不是考卷上的💯。」

回到正題,為了活成社會期待的外向樣子,高中畢業後的我做了很多努力,主動約同學出來喝茶、約同學一日遊、到老師家團拜等等等等。

這裡又要有一個 disclaimer,我沒有被逼迫做這些事,心底裡有一塊是喜歡這些團聚的。只是想表達,有時候會為了融入群體,用了自己不習慣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放在最後。


師長對我的影響,比想像中的還深

我在求學時期出沒的地方,除了家裡,就是學校、補習中心,然後就沒了...... (真可憐到底為什麼沒有一些休閒娛樂)(喔有!我的休閒娛樂就是看YT美妝xddd)

老師隨口講出的話,我一直到現在還記得:

“鈴還沒響,不能開考卷!為什麼你自己先開了!”
“你的成績很難進政大,先專心把統考考好!”
“你的同學很處心積慮......”

我看旁邊的同學都開考卷了,所以我以為可以開了......
我也覺得自己的成績不能進政大,但為什麼學妹的成績比我差,卻還是能夠進呢?
我只是想表達自己的個人經驗,完全沒有處心積慮的意思 ........

其實我是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的,但因為膽小不想把事情鬧大,所以選擇忍著。
因為說了很可能會被訓斥,沒禮貌不尊重長輩,所以選擇忍著。

老師隨口的一句話,對我來說都是深深刻在心底裡的一道創傷。



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很好奇,是怎麼樣的原生家庭才會造就出這樣內向的個性。
老實說,我自認出生+成長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父母不會給壓力,經濟狀況也還能過活。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雖然這句話很古板,但我某程度很認同這句話。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要解決(或者說療癒)的問題,
我想把原生家庭的課題留給自己,就不在這裡繼續說了。

最後,謝謝你的閱讀。



僅以此文獻給 7-18 歲,那個內向安靜的自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