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迷因風靡!這些影片真的無害嗎?

 

封面圖-DALLE 生成


現在在聽 SEVENTEEN - Love, Money, Fame (feat. DJ Khaled)


最近,網路上出現了許多將 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的影像與日本動畫歌曲結合的 AI 迷因影片。這些影片利用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讓黃仁勳「演唱」經典動畫歌曲,吸引了大量網友的關注與分享。


AI 迷因影片的興起

AI迷因影片,簡單來說就是利用AI技術,將名人的臉和聲音「深度偽造」,配上動畫、歌曲或其他娛樂內容,創作出新型的影片。技術上屬於Deepfake(深度偽造)的範疇。

與傳統的P圖或是手工剪輯的惡搞視頻不同,AI迷因影片可以非常真實地模擬名人的面部表情、語音和舉動,造成一種「以假亂真」的效果。這也解釋了為何這類影片在短短時間內能夠迅速吸引大量的觀眾和粉絲。

然而,這種新型的娛樂方式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許多觀眾未深思過這些AI迷因影片背後所隱含的法律和倫理風險。

這樣的創作是否侵犯了這些名人的肖像權和名譽權呢?

▲ AI 迷因影片可以非常真實地模擬名人的面部表情、語音和舉動
(圖/ DALLE 生成)

二創的根源:日本網路文化「MAD」


「MAD影片」指的是由愛好者剪輯、改編已有影像、音樂、聲音素材,重新製作成新的影片作品的形式。最早期的MAD影片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很多 MAD作品技術高超,影像節奏精準,甚至比原作還受歡迎。

「MAD」這個詞有人說是 "Movie Anime Doujin"(影像動畫同人),也有人單純解讀為「瘋狂的剪輯」。 常見類型包括:
  •  把動漫片段重新配上流行歌曲。
  •  把不同動畫角色拼貼在一起形成新的劇情。
  •  誇張地惡搞、或「致敬」原作。

簡單來說,AI迷因影片是「技術升級版」的MAD影片,
但因為AI能做到「以假亂真」,所以法律與倫理的爭議點更大。


▲ MAD 影片和 AI 迷因之差異(圖/ ChatGPT 整理)


法律與倫理的模糊地帶

在AI迷因影片的娛樂用途中,觀眾可能忽略了 Deepfake 技術所帶來的肖像權侵害、名譽損害和欺騙風險。

2020年就有一位音樂人 Jay-Z 的音檔被 AI 模仿的事件,引起了他的公司 Roc Nation 的關注並要求下架相關內容,這就表明名人形象和聲音的深度偽造已經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

這些技術被用於娛樂創作時,是否有足夠的法律框架來保障名人的合法權益?

觀眾在笑聲背後,或許應該反思這些影片所隱藏的法律風險。

音樂人 Jay-Z 音檔被 AI 模仿
(Graphic by Robert Vargas, photo by Kevin Mazur/Getty Images)

為什麼只有 Deepfake A片會被批評?

當 Deepfake 技術用在成人影片,社會普遍認為「性別剝削」與「人格損害」。這類影片常常會遭到社會的譴責。

然而,當 AI 技術用於創作搞笑的迷因影片時,社會容忍度卻相對較高。因為這些迷因影片大多呈現誇張或幽默的效果,且觀眾能夠輕易地辨認出它們的虛構性。

即便如此,這並不代表名人的形象不會因此受到損害。即使是搞笑,當名人被 AI 模擬並用於娛樂創作中時,仍存在侵犯其肖像權和名譽權的問題。

▲ 為什麼只有 deepfake A片會被批評?
(圖/ PEXELS )


我們該怎麼看待 AI 迷因?

當今網路文化中,幽默與創意無處不在,AI 迷因影片利用娛樂性和創意吸引了大量觀眾,這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這背後的法律與倫理問題,也不容忽視。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必須對 AI生成內容進行更加明確的規範,以保護名人等受影響者的合法權益。我們在享受娛樂的同時,也必須尊重每個被「演出」的真實人物,維護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

▲ 我們在享受娛樂的同時,也必須尊重每個被「演出」的真實人物。
(圖/ PEXELS )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