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Babygirl》的權利鬥爭、到《破浪男女》的失敗、再到史詩級作品《Barbie》🎀
![]() |
從《Babygirl》的權利鬥爭、到《破浪男女》的失敗、再到史詩級作品《Barbie》🎀 |
現在在聽 Olivia Marsh - Strategy
最近幾年,性別權力的轉移成為許多電影熱衷討論的議題。然而,不是每部電影都能夠成功地詮釋這場權力遊戲。有些作品試圖顛覆過去的敘事框架,卻陷入另一種極端;有些則因為敘事失焦,讓議題顯得浮於表面。
這篇文章想透過《Babygirl》、《破浪男女》和《Barbie》三部作品,來討論女性在權力結構中的重新定位、身體自主權的表現,以及男性角色如何反映現實社會的性別動態。同樣聚焦在女性主義議題,這三部電影的表現卻高低不一:
《Babygirl》在極端假設下展現女性如何適應新秩序,《破浪男女》則因敘事不清而顯得失敗,最後《Barbie》成功在商業與女性主義間找到平衡,成為一部史詩級作品。
🁢 當女性成為掌權者,真的能帶來平等嗎?
權利的核心從來不是「誰掌控誰」,而是「如何運作」。這點在《Babygirl》和《Barbie》中,都以性別倒置的方式呈現,但兩者的立場與結論卻截然不同。
在《Babygirl》的世界觀裡,女性站上權力頂端,男性則淪為從屬。這樣的劇情設計與其說是推動平權,倒不如說是讓觀眾反思:
「如果權力結構顛倒,真的能帶來平等嗎?」
《Babygirl》試圖解構女性擁有權力後是否會複製父權社會的運作模式,但也因此讓主角陷入與男性相同的操控欲望,使「女性翻轉社會秩序」這個議題顯得帶有批判意味。
而《Barbie》則在相同的權力置換下,走向更溫和的路線。芭比樂園的世界裡,女性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男性則被邊緣化。
但當芭比踏入現實世界後,她才發現真正的不平等並不來自於性別,而是來自於社會結構的不對等。因此,電影沒有讓女性角色成為新的壓迫者,而是透過芭比的選擇,讓她們學會如何在不剝奪他人權利的前提下,爭取自身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Barbie》的女性角色塑造更具深度。
它不是單純的權力顛倒,而是讓角色在兩種極端中找到新的平衡點。
至於《破浪男女》,雖然試圖討論愛與慾望中的權力關係,但卻未能明確回答女性在這段關係中的自主性。電影中所有女性角色,通過犧牲自身身體來傳遞「女性受困於慾望與社會期待」的訊息。但這樣的處理方式,卻讓人覺得電影只是單方面地消費女性,而非真正賦權。
相較之下,《Babygirl》與《Barbie》至少試圖探討權力的本質,《破浪男女》則顯得空洞而不具說服力。
🁢 身體自主權:被消費,還是被選擇?
談到女性角色的塑造,身體自主權始終是不可忽視的議題。《Babygirl》呈現了女性在掌控權力的同時,如何面臨與男性相同的困境:
當她們擁有權力後,是否會重複父權體制的「物化」行為?
這樣複雜的設定讓電影充滿爭議,但同時也讓角色顯得更立體。
相較之下,《破浪男女》讓女性角色的身體成為一種犧牲,卻沒有給出足夠的敘事支撐。當電影選擇讓女主角的身體成為情節的推動力時,劇情卻沒有讓她真正擁有選擇權。這導致電影在詮釋女性自主權時,反而變成了一種剝奪。
▲《破浪男女》讓女性角色的身體成為一種犧牲,卻沒有給出足夠的敘事支撐。
圖/ 《破浪男女》電影劇照
在這方面,《Barbie》的處理方式則更加巧妙。電影給予女性「選擇權」—— 無論是芭比選擇變成人類,還是葛洛莉亞(Gloria)透過獨白表達現實社會對女性的矛盾期待:
「你要足夠漂亮,但不能太漂亮;
你要自信,但不能太強勢;
你要獨立,但不能讓男人感到無足輕重。」
"You have to be thin, but not too thin.
You have to be smart, but not too smart.
You have to be pretty, but not too pretty.
You have to be everything, but also not too much."
這部電影讓女性的自主性有了完整的回應。它沒有用犧牲來塑造女性的覺醒,而是透過角色的行動來強調「選擇」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什麼《Barbie》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 男性角色的掙扎:從《Babygirl》的無力,到《BARBIE》的覺醒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部電影中的男性角色,也反映出不同的性別動態與社會現象。
在《Babygirl》中,男性角色處於劣勢,這種權力顛倒的設計,反而讓觀眾思考:「如果男性變成被壓迫的一方,那麼女性真的能夠得到真正的平等嗎?」這使得電影的議題性更強,卻也帶來爭議。
相比之下,《Barbie》透過肯尼(Ken)的角色,描繪了男性在父權社會下的迷失與困惑。當權力從女性轉移回男性手中時,肯尼發現他所渴望的並不是權力,而是自我認同的建立。這樣的轉變讓《Barbie》比起其他兩部作品,更能完整呈現性別議題的多層次,而不只是簡單的對立。
🁢 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在探討女性角色與權力變化時,《Babygirl》、《破浪男女》和《Barbie》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假設與觀點。然而真正打動觀眾的,並不是單純的顛覆或極端設計,而是如何讓角色的掙扎與成長變得有說服力。
《Babygirl》以極端假設來挑戰性別權力的本質,《破浪男女》則因敘事失焦而讓議題顯得空洞,而《Barbie》則在商業性與女性主義之間找到了最佳平衡點,成功塑造出一部具有影響力的電影。
當我們在討論性別平等時,也許真正的答案並不是「誰掌權」,而是「如何創造一個更平衡的世界」。這正是這三部電影帶給我們最值得深思的地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