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遊子,我們都一樣孤獨🪞


現在在聽 — Surfaces《Sheesh!》

🁢 現代人更容易覺得孤單?

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候?

在某個深夜,滑著手機訊息列表,發現沒有特別想找的人;在熱鬧的聚會裡,突然覺得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甚至,在家人、朋友、伴侶的陪伴下,心裡還是空空的,說不上來為什麼?

這種感覺,或許就是孤獨。

心理學家 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 )把「孤單」分成兩種:

  • 社會孤獨(social loneliness):身邊沒有人,缺乏社交,比如剛搬家、換新環境,還沒建立新的人際圈。

  • 情感孤獨(emotional loneliness):即使有人陪,但內心沒有真正的連結,感覺不到被理解。

簡單來說,你可以身邊沒人但不覺得孤單,也可以身邊很多人,卻還是很寂寞。


圖/ Pexels

哲學家們也討論過這件事。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認為,人終究只能自己面對人生的課題。沙特(Jean-Paul Sartre)甚至說:「他人即地獄」,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理解彼此。

孤獨,其實是生命的一部分。

🁢 我們某程度都一樣孤獨,但這不代表悲傷🌛

社會學家認為,都市化、個人主義 讓人際關係變得更淡薄。

我們明明可以用社群媒體隨時聯繫朋友,卻也因此陷入「數位孤獨(Digital Loneliness)」。滑 IG 看到別人過得多采多姿,反觀自己,好像沒有誰真正懂自己。螢幕帶來了聯繫,卻沒有真正的陪伴。

之前收到來自一個已經在工作的朋友,訊息我說:「我真的好孤單阿,一個人在異國他鄉,沒有同鄉的陪伴😭」

我跟她說:「我在台灣也是啊~我們都不在家鄉,某程度我們都一樣孤獨。」

「但是你不覺得我們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努力的生活,
一起孤單,一起寂寞,只要想到這裡就不孤單了嗎?」



🁢 孤獨,其實沒那麼可怕 👹

孤獨不一定是壞事,甚至,它可以是一種禮物。

日本流行的「侘寂(Wabi-Sabi)」美學,甚至強調不完美和孤寂之美。村上春樹的小說角色,也常常在孤獨中尋找自我價值。心理學家 卡爾·榮格 (Carl Jung)也認為:適度的獨處才能讓我們真正聽見內心的聲音。

如果你正在經歷這種感覺,或許可以問問自己,這份孤獨是來自外在的人際關係,還是內心的缺口?我們可以選擇讓孤獨成為探索自己的機會,學著與自己相處,找到內心真正的平靜。

孤獨不會消失,但我們可以學著和它好好相處。

圖/ Pexels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