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真的了解社會的需求嗎?【以人為本的角度看社會創新】

 

封面圖 / DALL·E (AI工具)生成



現在在聽 盧廣仲 Crowd Lu - 大人中 Adult 

🁢 非營利組織的核心價值:同理心 + 以人為本 👬

非營利組織(NPO, Non-Profit Organization)是以公益為使命的團體,專注於解決各種社會問題,例如扶助弱勢族群、推動教育普及 抑或是 環境議題。他們的目標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在這樣的組織工作最重要的不只是專業技能,更是「同理心」與「以人為本」的精神。

我近期在關注的 One-Forty 主要著重在東南亞移工議題,透過教育課程和文化交流,幫助移工融入台灣,同時為他們找到歸屬感。這不只是「教」的過程,更是理解移工在陌生環境中的心情,給予支持的過程。

另一個組織是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專注於守護女性與兒童的安全與權益。面對經歷過創傷的服務對象,工作者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更需要傾聽的耐心與發自內心的同理,幫助她們一步步找回對生活的信心。

另外是 紅心字會在災害救助和弱勢兒童的服務中,他們的成員往往在壓力下快速回應,卻始終能展現溫暖與貼心,幫助受災者平復情緒。他們所做的,不只是物質上的救援,更是一份心理支持。

然而,當這些非營利組織成員以同理心為基石完成這些工作的同時,忍不住讓我思考:

身為非營利組織的一員,真的能時時刻刻保持同理心嗎? 

畢竟非營利工作者就像蠟燭,燃燒自己溫暖別人(好古老的形容詞 omg)。要在關懷他人的同時,也學會關懷自己。要實際和群眾互動、走入議題、感受對方的感受,或許這些才是成為一個真正有影響力的 NPO 工作者應該具備的特質。



圖 / One-Forty 官網
【移工人生學校】


🁢 對身分的刻板意識,需要時間來軟化 🧽

近期在 Coursera 上了一堂社會創新的線上課程。其中一段教授以 19 世紀麻醉劑和反腐技術的案例,帶出:“社創的過程很需要工作者的耐心,因為社會常常需要耗費一段時間去習慣社會創新帶來的成果。”

課程中提到 19 世紀的醫學發展。當時兩項革命性突破:Anesthesia(麻醉術) 和 Antisepsis(防腐術)不僅改變了外科手術的方式,更塑造了現代醫療體系的基石。然而,這兩項技術因著人們對「醫生的形象」認識不同而產生截然不同的普及速度,前者普及迅速,而後者相較起來普及緩慢。

Anesthesia(麻醉術):迅速普及的醫學奇蹟

麻醉劑的發現讓外科手術的痛苦一掃而空。醫生利用乙醚等化合物,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進入沉睡狀態,不再感受到劇烈的疼痛。對醫生而言,Anesthesia(麻醉劑) 是一個立即改善工作條件的工具——患者不再掙扎尖叫,醫生也能更加專注於手術本身。因此,麻醉術在短短幾年內迅速被全球外科醫生採納,成為手術的標準程序。

Antisepsis(防腐術):艱難推行的挑戰

相比之下,防腐術的推行卻經歷了數十年的漫長過程。這項技術強調透過洗手、消毒器械和保持手術室環境潔淨來降低感染率。然而,Antisepsis 的效果無法立即顯現,因為患者是否感染通常需要時間觀察。此外,這項技術對外科手術過程本身的操作並無直接影響,因此對醫生的吸引力較低。


圖 / MASSOLIT
Surgery in the 19th Century, 1800-1900

心態和文化的影響

19 世紀的外科醫生被視為「戰士」,是「英勇和果敢」的代名詞。防腐技術的推行需要醫生改變這種「戰士」心態,轉而接受「科學家」的角色。科學家通常強調秩序、清潔和可重複性。隨著白色實驗服取代了傳統的外科服裝,醫生逐漸認同潔淨與精確的重要性,防腐技術才得以成為現代外科的基本原則。

社創工作者需要更多的耐心

這段歷史提供了一個關鍵事實:技術創新不僅需要科學突破,更需要改變社會的心態與文化。在當代的社會創新中,許多突破性理念同樣面臨類似的挑戰。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同理心,並與系統內的人建立持久的聯繫,才能讓創新真正扎根,產生深遠影響。


圖 / Pexels

🁢 高等教育的身分認同,是最需要擺脫的枷鎖 ⛓️

我們常常無意識的在鞏固「社會階層」,以局外人的角度看非營利組織的世界更是如此。

讀過大學就是不一樣,博士生相較學士生更加備受認可,頂尖大學出身更加備受肯定,出國留學交換更會獲得尊重。往深處討論,我們往往又說不出是什麼厲害,內心總會有一處不認可自己的努力。

是還沒具備無法取代的專業能力嗎?還是還沒具備批判思考能力,又或是想要得到一定社會地位,過著經濟自由的生活?


圖 / Pexels

身為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 NPO 工作者,應該摒棄「以普世價值來衡量成果」的壞習慣,摒棄「高等教育思維」。轉向思考:

如何將議題轉化為 社會不同階層 都可以了解的語言?

以不同方式和大眾對話,讓社會變得更好 ☀️



圖 / Pexels

其實,寫這篇文章的動力是源自對非營利組織以及身邊生活圈的觀察。不管是在工作場合、社會議題、日常對話中,大家常常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傾聽(listening)和換位思考。我們都會被自己的專業、經歷甚至是思維框架限制,覺得「我表達的應該夠清楚了吧?」,卻忘了思考對方的背景、語境可能完全不同!

寫著文章的同時,我也在問自己:「我們能為這些組織,為這些努力的人做些什麼?」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走進現場成為志工,也不一定能提供金錢上的支持,但我們可以選擇了解、選擇在個人社群上分享,甚至只是改變看待某些議題的角度。因為每一份關注,都是推動改變的一股小小力量。

透過這篇文章提醒自己和每個讀者:

溝通不只是把話說出去,而是如何確保資訊「被接住」。

無論是選擇適合的語言方式、放下對專業術語的依賴、還是更有意識地嘗試傾聽,我們都能在這樣的練習中成為更好的自己。相信每一次勇敢地跨出同溫層,選擇用對方聽得懂的方式說話,都是讓世界更溫暖的一步。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