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向又保持正能量的人真的健康嗎?🥸 強迫所有人都必須假裝外向,正是現今變調的普世價值🪂
![]() |
圖/ Pexels 一個外向又保持正能量的人,心理真的健康嗎? |
現在在聽 Summer Lovin’ - The Tuesday Crew
韓國著名暢銷書女作家南仁淑在《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一書中說到:“把外向當成是普世價值,強迫所有人都必須假裝外向,是一種社會暴力。”
過去不管是在學習環境或是工作環境時,都體驗過類似的⌜社會暴力⌟。剛進入一個新環境,內向人難免需要一些時間適應、需要做足心理準備才能很好的融入群體。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群體總是默契的認為:
“快速適應新環境本來就是所有人應具備的基本技能,
在工作場合就應該外向社交 主動拓展人脈
外向性格就是一種優勢。”
近幾年開始流行的MBTI 十六型人測試,公司在招募人才時甚至會將其作為審核標準之一。
內向型(Introvert):內化、向內追尋。內向型的人傾向把注意力放在想法跟思維的整理上,通常需要花比較多時間獨處才能充電。內向者透過思考與沉澱來回應外界,更享受深度的、意義饒富的社交模式。
外向型(Extrovert):外顯、向外擴展。外向型的人傾向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跟活動上,與別人相聚、共度時光後會顯得更有活力。外向者透過具體的行動來與外界相處,更享受群體或頻繁活絡的社交模式。
十六型人格測試對於剛認識的社交關係算是一個快速拉近距離的方式。但近期發現MBTI的使用和定義開始逐漸變調。“我是I人,不敢上台發表,你去吧。” “他是E人,他比較會講話,有什麼需要社交的都交給他,他最擅長了。” “我是I人,不要cue我講話......” 越來越多類似這樣的對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聽到。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舒服的社交方式及表達方式。有些是通過口語表達、肢體語言表達;有些人則是擅長通過實際行動來表達意見。任何一種表達方式都應該被包容,而人格測試的結果不應該變成拒絕做某件事的藉口。我們應該保有自己最初的樣子,而不是變成群體的樣子融入其中。
🁢 真的有時時保持著正能量的人嗎?
我想,這個問題在我們心中早已經有了一個答案。那就是——沒有。
世上真的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做到時時刻刻都保持著正能量,而不被負能量充斥著。
不只是社群媒體,在生活中、職場中的每個人際關係,我們都被訓練成為一個有成熟思想的成年人。說話必須彬彬有禮,行為舉止必須溫文儒雅。社會設下許多框架,以讓我們符合標準。我們都變成了那⌜大部分的人⌟,我們的行為舉止都開始變得相似。你之所以為⌜你⌟的閃光點,就這樣逐漸被抹滅。
🁢 我們已經失去了 ⌜負面思考⌟ 的權利
為了融入社會融入群體,我們被迫假裝外向假裝正能量。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刻,做回片刻的自己。我們在接受這樣變調的普世價值的同時間,就已經失去了⌜負面思考⌟ 的權利。
有些時候,我們總是容易批判他人而忘了反省自己。批判社會框架而不檢討自己是否就是造就這種變調普世價值的⌜共犯⌟之一。真正應該去做的,必須是從自身的改變開始。有意識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的亮光,並且引以為傲。
願世上所有人都能不受社會框架拘束,
照著自己原本的樣子活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