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愛只能是一種屬於每個人自己的體驗,只能自己去實踐🫂|佛洛姆《愛的藝術》

《愛的藝術》佛洛姆

現在在聽,ELLA-愛像什麼。

(可點下影片搭配音樂,閱讀文字)

(長輩們可點擊聆聽劉文正版本)

大約是2022年底買了這一本佛洛姆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那時候的我,想知道到底“愛”是什麼,而購買了這本書。斷斷續續的拿起這本書,也將自己代入到書中的每個文字,想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學、對象等等。通過這本書,我不止重新的認識了愛,也好好審視了自己,在一段關係中所呈現的樣子。


《愛的藝術》由心理學家兼社會哲學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所著。



以下為書中部分節錄,及,當下自己在看完的感受。


「愛只能是一種屬於每個人自己的體驗,只能自己去實踐。」


「對愛的藝術來說,任何想要成為行家的人,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必須實踐“紀律”、“專注”和“耐心”。能夠專注意味著能夠獨處。獨處時不要閱讀,不要聽收音機,不要飲食。專注意味著完全活在當下。最需要實踐專注的人必然是相愛的人。他們必須學會互相親近,而不以通常慣見的各種方式溜之大吉。」


🫶🏻這一段在看的時候嚇一跳,因為發現自己最近就在做這三件事。從開始培養起看書的習慣,看了很多書,發現每本書想要傳達的本質都是相似的,所以在生活中也潛移默化的被影響或是說自己在生活中默默去實踐書裡所傳達的。所以,被這個在生活中默默實踐的自己嚇一跳。



「如果我只因為無法自己站立而依戀別人,那對方就會成為我的救生員,但我們的關係不會是愛的關係。」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也必須是。要做好這一點,才能去愛。


「任何努力過要獨處的人都會知道這有多麼困難。有幾個簡單的練習可以幫助提高獨處的能力:1以放鬆的姿勢坐著,想像眼前是一片白色熒幕,努力移除一切景象和念頭,把心念放在呼吸上。

2學習在每件事情上保持專注。如果能專注,那做的是什麼都沒有分別。哪怕不重要的事情也會多了一個新的向度,因為它已得到一個人的全神貫注。

3盡可能避免瑣碎的談話,即不真誠的對話。」


「一個人若不能變得“對自己敏感”,就無法學習專注。他並沒有心心念念想著這些變數,他的心靈處於一種放鬆的警戒狀態。如果我們願意接受我們的內在聲音,它就會告訴我們,為什麼我會感覺焦慮、沮喪或惱怒。」


🫶🏻我一直以為自己已經是個很擅長獨處的人,但居然還有我沒發現、還沒做到的“獨處”。



「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專注的首要意義是能夠傾聽。」


🫶🏻又 是 傾 聽 。

傾聽真的很重要,也很難。這個文字真的無法形容,必須親身去體驗,體驗過真正的傾聽和被傾聽,你就會明白了。


                                                       

(2023.03.08 自己去做生日蛋糕)



「當我們忙著教導學生知識時,我們忽略了那種對人格發展上最為重要的教育。老師主要不是傳播知識,而是傳授做人的態度。教育是幫助孩子實現他們的潛能。

教育的反面是擺佈,它是處於對潛能的成長缺乏信心,認為應該由成年人把“可取”的想法灌入孩子心中,把“不可取”的想法壓抑掉,孩子才會變好。」


🫶🏻好像可以理解到一點點丁克族的想法了。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去為了一個孩子的人格發展負責,去“傳授”做人的道理,“傳授”在這個世上應該保有的態度。身為師長的都有這樣的壓力,更何況是身為父母的他們。


「要達到愛,主要條件是克服對一己的自戀。自戀的反面是客觀性。所有精神疾病都是客觀能力缺乏到了極點的表現。掌管客觀思考的機能為理性,理性背後的感情是謙卑。愛因為取決於相對程度的無自戀,它需要發展謙卑、客觀性和理性。人的整個生命都必須為此而努力。」


「是否有愛的能力,端看我們能否脫離自戀,端看我們的成長能力,即端看我們能否在與世界和與自己的關係中,發展出創造性取向。這需要一種素質作為先決條件,該素質就是——信仰(faith)。」


「愛的藝術之實踐需要信仰之實踐。其中又可區分為“理性的信仰”和“非理性的信仰”。理性的信仰是根植於一己的思想或感受的信念。非理性信仰則是——指因服從非理性權威而來的信仰。」


「對別人有信心(信仰)意味著我確信他的基本態度,他的人格核心和他的愛是可靠、不會改變的。這不是說一個人是不會改變意見,而是說他的基本動機是不變的。」


「我們也在同樣的意義下對自己有信心。我們意識到有一個自我的存在,意識到我們的人格有一個不變的核心,不會隨著環境的變遷而變遷,也不會隨著我的意見和情感的改變而改變。這個存在於“我”背後的真實,是我們對我們的identity(同一性)的信念之所寄。除非我們相信我們的自我持續不變,否則我們的identity就會受到威脅,就會變得依賴他人,用他們的肯定作為我的identity的基礎。

與愛相關的是,我們應該要信任自己的愛:相信這愛有能力喚起其他人心裡的愛,相信這愛的可靠性。」


「我們對別人、對自己和對人類的潛能有信仰,是由於我們體驗到我們潛能的成長,是由於我們體驗到我們的理性和愛的強大力量。」


🫶🏻對自己有信心,也對他人有信心。最近的生活貌似也體會到這一點,但過程中不時還是會出現懷疑自己的聲音,但要記得那只佔了10-20%的你,並不是所有的你。



「有信仰的前提是有勇氣,有去冒險的能力,隨時準備好接受痛苦和失望。要能夠愛和被愛需要勇氣:斷定某些價值無比重要的勇氣,把一切押註在這些價值上的勇氣。」


「信仰和勇氣的實踐從日常生活的小事開始。

首先第一步就是去注意我們在什麼時候和什麼地方會失去信心,要看穿我們用來合理化這些失去信心的情形的藉口。

然後我們還需要去認清,雖然我們在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去愛。去愛意味得不到擔保地委身,是把自己完全給出去,希望我們的愛會在被愛者身上喚起愛。」


🫶🏻勇氣。最近也收穫到這個力量,體會到原來我的特質一直隱藏著“勇氣”,一直是到大概兩個月前才發現這一點,但勇氣也是可以從他人身上得到的,我最近就得到了很多。


「有一種態度是實踐愛的藝術所不可少:活動。它是實踐的根本。它指的是內在的活動,是對一己能力的創造性使用。愛是一種活動,如果我在愛,我就會不斷主動地關心我所愛的人。」


「愛的能力要求一種強烈的、清醒的、活力加倍的狀態,而這種狀態唯有在其他許多生活領域採用創造性和積極性取向方能獲得。」


「如果愛是一種人格特徵,則它必然不僅存在於我們對家人朋友的關係中,而還存在於我們對工作、商務和職業中所接觸到的每個人的態度上。」


「我們需要激烈改變我們已習以為常的那種社會關係。在愛和在物質商品中,“你給我多少我就給你多少”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道德格言。資本主義的基礎原則和愛的原則確是格格不入。“資本主義”自身是一個複雜和不斷變化的結構,允許大量不從眾狀態(non-conformity)和個人自由度的存在。如果愛要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而非高度個人化的邊緣現象,就必須對我們的社會結構作出一番重要而激烈的變革。」


🫶🏻只能用七個字總結這一段:可 怕 的 資 本 主 義 。


「人的社會天性和愛的天性不是與他的社會存在(social existence)分離,而是兩者合一。」


「談論愛不是“說教”,因為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分析愛的本性真實要去發現愛在今天的普遍匱乏。相信愛可以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而不只是例外的個別現象,是一個理性的信仰,其基礎是對人類本性的洞察。」


🫶🏻相 信 愛 。我選擇相信,

相信愛是可以喚起他人內在愛的能力,

也是因為自己真實體驗經歷過,現在也才能這麼相信。


#愛的藝術 #佛洛姆 #TheArtofLoving


 
(某一天在社區看到的場景,想象中自己未來的樣子可能就是這樣的吧)



留言

熱門文章